贵州发展冷水高原鳅养殖具有较好前景
为盘活闲置资源、提升养殖效益并保障养殖户收益,省农科院水产研究所聚焦名特溪流鱼类——高原鳅,开展引种驯化与人工繁育关键技术研究。
水产所专家围绕贵州喀斯特冷水资源禀赋与流水养殖产业升级需求,经3年来的努力,已突破高原鳅种质收集、保存、引种驯化、人工繁育及健康养殖关键技术。拟通过构建本土化苗种生产体系,提升低效养殖设施利用率,辐射带动水产企业参与产业,最终实现原生物种资源保护、低效产能高效转化与特色水产品市场供给能力提升三重目标,为构建多方面协同发展的现代渔业体系提供科技支撑。具体建议如下:
首先,深化科学研究,筑牢资源本底。通过大量资源调查,摸清全省鱼类“资源地图”,在此之上加强本底普查及动态监测,建立详实数据库,并据此科学评估开发潜力与生态承载阈值。
其次,针对关键特有及经济潜力鱼种,设立专项基金。联合科研院所攻坚人工繁殖与苗种培育技术。同时,应尽快规划建设地区级乃至省级的特有溪流鱼类包括高原鳅种质资源库,为未来开发储备基因宝库。同时创新养殖模式,践行生态优先。重点发展契合山区特点的模式,并着力开发基于本地饵料生物培育的低排放投喂技术、仿生态养殖系统以及重要鱼病绿色防控技术。
再次,打造产业体系,提升价值链条。整合零散力量,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鼓励村集体牵头组建合作社,扶持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构建紧密联结机制,实现标准化生产与适度规模经营。讲好其背后的山水故事与生态内涵。市场开拓需线上线下并举:深耕省内及周边高端市场,发展体验式休闲垂钓、渔家乐;利用电商平台拓展全国;探索鲜活冷链配送、预制菜加工等多元化产品形态以延伸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