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水产所开展大口鲇种质资源收集调研工作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种业振兴行动方案,切实加强大口鲇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研究,推进优质水产种质资源的挖掘和开发利用,8月6-7日,贵州省水产研究所党委书记、高级水产工程师杨明举带队副研究员黄福江、王伟、李小义等《大口鲇种质资源保护及人工繁育技术研究》项目组成员,深入贵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望谟县、罗甸县等地,开展大口鲇野生种质资源收集调研工作。
期间,调研组先后前往望谟县蔗香镇、罗甸县茂井镇等乡镇的天然水域,实地查看大口鲇的栖息环境,通过样本采集、渔民访谈、数据测量等多种方式,全面了解大口鲇野生种群的分布状况、生长特性、繁殖习性等关键信息,为后续的人工繁育和生态修复提供参考。在当地渔业部门和渔民的配合下,调研组成功采集到不同规格的大口鲇野生个体样本约30尾,涵盖不同年龄段和性别,确保样本的代表性和多样性。所有样本均按照标准程序进行标记、测量、拍照记录,并采集组织样本用于后续的遗传分析。同时,调研组与当地渔业合作社、养殖大户进行深入交流,了解大口鲇人工繁育现状、养殖技术需求和市场前景,收集到宝贵的一线生产数据和经验。
下一步,项目组将在此次收集工作基础上,加快推进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各项重点工作。首先将对采集样本进行全面的形态学测定和遗传学分析,建立完善的种质资源数据库。其次要开展大口鲇人工繁育技术攻关,力争在苗种培育、养殖技术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同时还要加强与地方政府和企业的合作,推动大口鲇产业化发展,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和渔业转型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