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江县渔业产业发展与思考
一、产业发展现状
台江县依托丰富的水资源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将生态渔业作为农业主导产业之一。2021年至今,贵州省农科院水产所先后派出2名水产专业博士到台江县进行科技帮扶。通过科技赋能、模式创新、企业引进和品牌打造,目前台江县逐步构建起“生态养殖—加工—品牌—市场”的全产业链体系,形成多维度、多模式的渔业发展格局。
1.产业规模与基础建设
台江县以稻渔综合种养为核心,结合冷水鱼养殖和设施化渔业,形成多元产业布局。截至2024年,全县渔业养殖面积达9.9万亩(其中稻鱼综合种养8.9万亩,现代渔业1730亩,大水面适度养殖7560亩),水产品年产量约4555吨,渔业一二三产总产值达17800万元。同时,建成省级渔业科技示范基地、国家级水产种质资源保护区(翁密河)、鲟鱼育繁推广一体化示范场等基础设施,为种质资源保护和规模化养殖提供支撑。
2.科技支撑与种质改良
针对本地呆鲤种质退化问题,台江县联合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省农科院等科研机构,开展呆鲤提纯复壮与繁殖选育工作。通过构建“基础群体+家系选育+性状测试”三级繁育模式,成功培育出4个优质呆鲤家系,其生长速度较传统种群提升30%以上,抗病性和稻田环境适应能力显著增强,为稻田鱼高产稳产奠定基础。此外,历年来引进福瑞鲤2号、松浦镜鲤、西伯利亚鲟等7个新品种,实施鲤鱼、金背鲫等苗种繁育超3000万尾,初步形成以本地种质资源为基础、科研机构为支撑的种业体系。
3.三产融合与企业带动
台江县通过招引龙头企业,推动渔业与加工、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例如,碧桂园集团投资2亿元建设鲟鳇鱼三产融合产业园,涵盖养殖、加工(鱼子酱、预制菜)、科普观光等功能,年产值超2300万元,带动近百人就业;生生农业集团、贵州民投集团等企业则聚焦稻渔产业化、反季节育苗及预制菜研发,形成“政府+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运营模式。
4.品牌化与市场化探索
围绕“质量兴农、品牌强农”目标,台江县联合中国农科院、贵州省农科院等机构打造“苗家黄金鲤”“姊妹红”“鲤吻香米”等区域公共品牌,并通过“七进”销售策略(农超、农社、农企、农校等)、电商平台(阿里、京东)及粤港澳大湾区“菜篮子”基地申报,拓展市场渠道。
二、面临的主要问题
尽管台江县渔业产业取得阶段性成效,但仍存在以下挑战:
1.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不足
本地呆鲤等土著鱼类因长期缺乏系统性选育,种质退化问题仍存,本地呆鲤苗种在周边市场的占有率任不高,需进一步加强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的转化应用,提升种源稳定性与市场竞争力。
2.加工能力与品牌溢价有限
虽已规划生态渔业加工园区(占地380亩,含300亩生态养殖基地、80亩加工区),但精深加工产品(如鱼子酱、预制菜)研发与生产仍处于起步阶段,产品附加值提升空间较大。
3.技术推广与农户参与不均衡
部分农户对新型养殖模式(如“稻+鳖”“稻+蟹”)接受度较低,需通过“田间课堂”“订单制养殖”等方式强化技术培训,确保“培训一人、带动一户”。
4.基础设施与配套服务滞后
冷链物流体系(全县冷库29963立方米)尚需完善,设施化养殖(如水库流水槽、陆基圆形池)的标准化建设及数字化管理(区块链溯源平台)投入不足,影响生产效率和产品流通。
5.市场渠道与品牌影响力待提升
当前销售渠道以本地为主,电商及跨区域市场拓展力度不足;一些本地品牌虽初具效应,但尚未形成全国性影响力,需进一步整合资源、强化宣传。
三、发展思考与优化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台江县渔业产业需从以下方向深化发展:
1.强化种质资源保护与技术转化
深化与中国水科院、省农科院合作,建立长期种质监测与选育机制,推动呆鲤等土著鱼类的提纯复壮技术标准化。
扩大新品种(如福瑞鲤2号、西伯利亚鲟)的推广范围,通过“企业+基地+农户”模式,确保优质种源覆盖更多稻田和冷水鱼养殖区域。
2.推动加工升级与品牌溢价
加快建设生态渔业加工园区,重点发展鱼子酱、烤鱼、酸汤鱼预制菜等高附加值产品,吸引螺霸王集团、贵州物流集团等企业参与产业链延伸。
以“苗侗山珍”“鲤吻香米”等区域公共品牌为核心,通过中国农科院和省农科院技术支持,打造差异化产品(如“稻田鱼”“鲟鳇鱼”特色系列),提升品牌溢价。
3.深化技术推广与利益联结
建立“农技专家+村级技术员+示范户”三级培训体系,针对“稻+鳖”等新模式开展系统化培训,确保技术普及率。
推广“订单制”模式(如企业与合作社签订收购协议),降低农户市场风险,同时探索“合作社+农户+加工企业”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4.完善基础设施与数字化管理
加大设施化养殖投入,实现“立体化、设施化、机械化、数字化、绿色化、品牌化”六化标准,提升养殖效率。
建设区块链溯源平台,覆盖种苗繁育、养殖、加工全环节,强化产品质量监管,增强消费者信任。
5.拓展市场渠道与文旅融合
深化“东部市场+黔东南产品”“东部总部+黔东南基地”等东西部协作模式,对接粤港澳大湾区等高消费区域,扩大销售半径。
依托“村BA”文化IP和温泉村等生态资源,发展“渔业+旅游”融合业态(如稻田鱼观光、鲟鱼科普体验),提升产业综合效益。
四、结语
台江县渔业产业已从“传统养殖”向“生态+科技+融合”转型,但在种质保护、加工升级、技术推广和市场拓展等方面仍需突破。未来需以“育繁推一体化”为目标,通过科技赋能、企业带动和模式创新,推动渔业向标准化、品牌化、市场化迈进,为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产业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