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产品冷链运输发展现存问题及对策建议
水产品冷链运输是指水产品从捕捞、养殖起,经预处理、预冷、冷藏存储、运输及销售等全流程,通过持续温控实现品质保鲜的专业物流方式。依托制冷与保温设备,全链条维持低温,延缓腐败,减少蛋白质降解和微生物滋生。作为水产品流通的“生命线”,其可将损耗率从常温运输的25 %以上降至10 %以内,延长货架期、保障安全,助力鲜活及冰鲜水产品突破地域限制,是提升附加值、拓展产业空间的核心支撑。
但与此同时,水产品冷链运输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不少现实挑战,制约着行业提质增效。其一,冷链流通效能有待提升,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较为突出。部分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及农村区域,冷链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预冷等前端环节设施覆盖率不足。其二,成本压力对市场主体形成较大制约。冷链运输因涉及特殊设备与持续温控,整体成本较常温物流偏高,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规模与资源限制,在设备投入、运营维护等方面面临较大压力,成本负担相对较重,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其参与冷链物流的积极性。其三,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仍需加强。当前行业内尚未形成统一完善的标准体系,在设施规格、温控要求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各环节协同性不足。同时,信息化水平有待提升,数据共享机制不够健全,各环节信息衔接不畅,影响了冷链运输的整体效率与一体化运作水平。
建议:一、补全基础设施短板。在主产区推广移动式预冷车、共享“田头小站”,实现产地预冷与干线运输无缝衔接。二、鼓励“集中采购+统仓统配”模式,发展“冷链+电商”缩短配送时效;对冷链设备购置给予税收优惠,引导低息贷款支持中小企业。三、统一冷藏车温控、载具单元化标准,建立冷链数据共享平台;依托骨干通道加强中西部与主销区对接,推动国内国际标准互认。